~ 主心團契成立的初衷
I. 理念
若大家細心閱讀主心團契的網頁,不難發現本團契的獨特性;它既否定一般教會對同性戀的定罪,亦不認同以抗爭態度來為自己求公義,而是願意主動的與教會「復和」,立志成為「和平之子」。
對於同志來說,長期夾在教會與同志社群的爭鬥之間其實一點都不好受。正所謂「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每次任何一方的名聲受損時,我的心都會隱隱作痛;我既不願見到同志被人誤解及歧視,也不希望聽到有人用「道德塔利班」之類的稱號來形容基督徒。但事實是贊同同性戀與反對同性戀之人士,包括信徒在內,已形式兩個對立的陣營。為方便解釋起見,容我用「左派」和「右派」來形容這兩個陣營(筆者用這兩個稱號並無任何貶意,只是習慣以來,「右派」是代表保守傳統的一方,「左派」則代表開放改革的一方)。右派的教會和團體(尤以福音派為主)佔大多數,是反對同性戀的;左派的教會和團體(包括同志社群)佔少數,則是支持同性戀的。左右兩派雖有交流,但只於研討會和筆戰上,雙方各自表述一輪後,又歸回原點。這種交流不單沒有把雙方的距離拉近,反而做成兩極化,爭論不休。
相信這種局面絕對不是我們上主所願意看到的;神藉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主動與人和好 (林後5:18-21) ,以至人與人之間,即使有冤仇,亦要彼此和好,合而為一(弗2:11-22) 。聖經又教導我們要免人的債,如同天父免了我們的債(太6:12),又說我們若不饒恕別人的過犯,天父也不饒恕我們的過犯(太6:14-15)。這正是「十字架」的福音,垂直的木頭提醒我們神與人的復和;橫向的木頭則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因此也要彼此復和。而這兩種復和的使命都是每個基督徒需要背負的。
1.1 人與人的復和
第一代的教會要處理的是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間的紛爭與復和,今天的教會面對的就是支持與反對同性戀的信徒之間的紛爭與復和。(這當然也牽涉兩方面的非信徒;信徒之間的爭鬥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們與上帝的復和。)作為同志基督徒(尤其在右派教會信主及成長的一群),在這叫教會與同志復和的使命上,我們是責無旁貸的。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神要你成為基督徒又偏偏造你是同志呢,更要在這個教會與同志紛爭不斷的年代誕生呢?你又有沒有像我一樣當同志或基督徒任何一方被罵時,心裡面都會隱隱作痛呢?讓我告訴你,你的身份不是偶然的,你是被揀選為主作同志與教會之間的「和平使者」!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5:9)
1.2 人與神的復和
長期以來教會對同志的定罪及種種不恰當的處理,已使無數的同志信徒受傷離開教會,甚至離開神。未信的同志當然也對基督教望而卻步。我們一班已經蒙恩、與神和好的同志信徒們理應把這福音傳開去,將同志朋友一一帶到神面前,得著上主親自的撫平他們的傷口,除去他們一切的恐懼和疑惑,讓他們也能與神復和。
「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太18:14)
「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1-32)
1.3 與自己的復和
撇開屬靈的意義,懷抱一顆平和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同志身份,在個人心理和成長上也是最健康的。根據心理學家 V.C.Cass (1979) 的研究,同志的自我身份認同大致可分成以下六個進階:
- Identity Confusion
- Identity Comparison
- Identity Tolerance
- Identity Acceptance
- Identity Pride
- Identity Synthesis
值得一談的是最後的兩個階段。我們常以為“Identity Pride/ Gay Pride” (為自己的同志身份感到驕傲∕自豪;此名詞也常見於同志遊行) 就是終極的身份認同,然而「驕傲與自豪」的背後仍隱藏著或多或少的“Internalized Homophobia” (內化了的恐同症) 和對非我族類的不信任,甚至仇視。一個最健康的自我形象– “Identity Synthesis”應該是不亢不卑的,而且可以把所有個人身份都綜合起來,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夠呈現同一個自己,是一種內在的和諧,對外也自然可以用平常心應對。就像聖經教導的要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心裡「柔和謙卑」。
II. 實踐
為了回應上主在1990年給我的一個很奇妙的經歷與呼召[1],在2000-2009年期間我曾在「基恩之家」(當期時參與的教會)舉辦了近二十屆的「復和小組」(Recovery Group) —一個透過查經、分享和禱告去幫助同志基督徒走出陰霾、接納自己和與神和好的小組。藉此小組,「人(同志)與神的復和」及「與自己的復和」尚算做到了,至於「人(教會)與人(同志)的復和」卻未得全面實踐。因為種種理由,過去在基恩之家除了帶同三數位弟兄姊妹到不同的院校、教會、社區組織等去向人解釋同志議題及講見證外,就不能作什麼。記得有次接受訪問,被問到基恩之家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一位同伴這樣說:「同志教會的終極目標就是結業。」這可說一語中的,同志教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教會不能接納同志。當普遍教會都能真正接納同志的時侯,同志教會就不再需要了,因為每個同志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在自己教會裡以心靈和誠實去敬拜和事奉神,不需要終日惶恐被人發現、定罪或排斥。
2010年年初,我離開了基恩之家,一面在外邊繼續舉辦復和小組(因為神沒有叫停),一面到不同教會參加崇拜,等候神新的任命。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個「異同一家」的教會,就是一個同志與異性戀者都能找到歸屬感的教會,而最理想的途徑就是能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異性戀信徒一起去建立這個新教會。又或者這群人已經成立了教會,我們只要加入就可以了。
雖然艱難,但天大地大,相信總會找到的。我心裡向神祈求的這群人或教會是這樣的:
- 他們來自福音派傳統
- 大部份我所認識的同志信徒都是來自福音派,因此福音派的聚會模式、神學觀和用詞對我們來說都比較習慣。
- 福音派一向是最反同的,所以才有「復和」的必要。
- 他們成立的或將要成立的教會是獨立堂會
- 這樣的教會才不會有太多既定立場或規條,也不會抗拒接收從其他教會來的弟兄姊妹。
- 他們的人數不多,大概三四十人左右
- 這樣「異同一家」的訊息比較容易帶到每一個人。
- 他們的領袖們是接納並認同同性戀的
- 這樣我們才能享有公平的對待,例如在事奉、浸禮、聖餐各方面。
隨著資訊越來越發達,今天的教會已再難迴避同志信徒確實存在的事實。同志牧養更成為一個熱門但辣手的問題 (因若處理不當,分分鐘引至教會分裂)。若有一個教會能成功處理這問題,同志與非同志信徒都能夠因著一主、一信、一洗的原固和睦共處,這會是多麼美好的見證,相信也會成為其他教會「取經」的對象。當這見證一直傳開去,更多的教會,以至全香港,甚至全世界的教會都可以做到「異同一家」的時候,同志教會就真的完成它的歷史任務,可以「結業」了,因為神的愛已被彰顯,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已被打破,同志與教會的復和達成了。
然而,經過一番尋求,神並沒有在那時候按我的禱告成就。可是跟我到外面教會崇拜的人數卻一天一天加增。在當時一位禱告拍擋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們就在2012年的平安夜成立了「主心團契」,讓一班「流離失所」的同志基督徒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繼續他們的信仰生活。但我深知這並不是終極方案,就像基恩之家,只是曠野中的另一個帳幕而已。
如果你正在看這篇文章,而你的教會又合乎我們以上所述的異象的話,懇請你與我們聯絡。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43:19)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30:21)
Michael Chan
主心團契團長